绿衣红娘的前世与今生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0-15 浏览:370次

“绿衣红娘”是集邮家对“红印花小字贰分绿色试盖样票”的雅称,她的美丽外表和传奇身世一直吸引着集邮者的目光。2009年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曾携“绿衣红娘”直双连赴洛阳世界邮展展出,万千邮迷不惜排几小时的队伍一睹她的芳容。1999年,由著名影星周迅、赵文瑄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珍邮“绿衣红娘”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使这枚稀世珍邮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
“绿衣红娘”是清代珍邮“红印花八宝”之一,“红印花八宝”是指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红印花当伍圆倒盖、红印花小字贰分倒盖兼复盖、红印花双色复盖小字肆分和“绿衣红娘”。红印花原票是指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原票,过去集邮界曾误认为红印花原票是为推行印花税而印制的印花税票,加之刷色为红,因而得名“红印花”。经过集邮人士多方查证,得出红印花原票的印制始于海关派司制度的建立的结论。1875年秋,海关为简化进口原始报单的审批查验手续,实行签发完税凭证制度。凭证的英文为“Pass”,汉语音译为派司。海关习称已完税货物凭证(O-riginalPassforForeignGoods)为派司,货物复出口签发存单制度亦称派司制度。随着派司制度的建立,出现复出口贸易中的瞒报、偷税和伪造、涂改派司等行为。1895年,为削除弊端,完善派司制度,维护关税收入,时任江海关(上海海关旧称)副税务司甘博()提出,印制背胶印花税票,粘贴于派司上,以示文件的真实、合法并防止伪造。

1895年9月14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SirRobertHart)批准印制红印花原票并授权江海关税务司安排实施。伦敦华德路公司(Waterlow&SonsLimited)负责承印红印花原票,据档案记载,原票母模的雕刻师名叫贝恩(Bain)。红印花原票的图案为中心圆内置阿拉伯数字“3”,并缀英文CENTS”(分);上面横排英文“CHINA”(中国),下端横排英文“REVENUE”(税收),图案以白色雕出的网眼花边花纹为衬底。红印花原票雕刻精细,网纹清晰,采用无水印白色厚纸,质地坚韧,不易破裂,背胶厚而微黄。票幅为21毫米×25毫米,图幅18.5毫米×22.5毫米,全张10×10共100枚。齿孔12度至16度,线式齿。全张右上角标有1至10000的张号,每500全张装为一包。
1896年5月,红印花原票从伦敦印就抵达上海并清点入库,共计100万枚。这批红印花原票并未启用,其原因不详,有一说法是因为商人反对在派司上贴用而未实施。未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并不是邮票,但它是红印花加盖票的原票,存世极少,被集邮界视为“漏加盖的变体票”,是华邮中的特殊票品,尊为“华邮四宝”之首。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九),光绪皇帝朱批总理衙门奏折“依议”,批准开办国家邮政——大清邮政,将海关邮政局改为大清邮政官局,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总邮政司。这时邮资等收费标准从海关关平银的银两制改为较方便的银元制,原邮票已不能继续使用,印制新邮票很费时间,造册处就建议总税务司署,仿照其他发行过邮票的国家那样,将原有邮票加盖改值暂用。1597年2月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为适应开办邮政新业务及使用高面值邮票的需要,清代国家邮政将上海海关库存的100万枚红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红印花原票是雕刻版精印,不易伪造,用来加盖高面值邮票极为保险。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共有1分、2分、4分、1元和5元五种面值,其中2分、4分和1元均有“大小字”之分,所以全套邮票共计8枚。与小龙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不同,红印花邮票8种加盖印版均为“大清邮政”四字,向公众表明这是大清邮政官局的邮资支付凭证。在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贰分”邮票中,有大小字两种。其中“小字贰分”邮票中有倒盖、复盖以及倒盖兼复盖等变体票,这些正票及变体票均为黑色油墨加盖,而在1942年,上海集邮界却发现了一枚使用绿色油墨加盖的小字“暂作洋银贰分”邮票,引起强烈反响,当时上海的集邮雅士给这枚邮票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绿衣红娘。这枚加盖改值邮票是在红印花原票上用绿色油墨分别加盖“大清邮政”、“暂作洋银贰分”和“2cents(2分)”字样。那么这种引人注目的绿色加盖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初有人怀疑这枚邮票上的绿色是由于黑色油墨褪色造成,但据专家鉴定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认为黑色油墨是由红色和绿色两种油墨混合而成,因两色混合不成功而呈绿色,这种说法也缺乏根据。后经多方考证,特别是数年间陆续有两三枚与之相同的邮票浮出水面,集邮界对绿衣红娘的来历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比较成熟的观点认为这种绿色加盖邮票是试盖样票。清代国家邮政成立初期,邮政主管部门将红印花加盖“暂作贰分”票交给上海一家私营印刷厂加盖。厂方以绿色油墨试盖后送审,然而红底绿字的视觉效果并不好,绿色加盖字样看不清楚,因此未被采用,后来仍用黑色油墨正式印制。红印花小字贰分绿色试盖样票作为档案留存,民国时交由北京白纸坊财政部印刷局保管,从未使用。后来由于抗战时期战乱不断,局势动荡,档案中所存珍贵票品不断流失出来。
谈起“绿衣红娘”的收藏与传承,可谓集邮界的一段传奇。此票最早是由上海集邮家兼邮商陈志川购得并收藏。陈志川(1915-1977),浙江杭州人,祖籍绍兴。名淼,笔名肖尘、司马驿、驿斋。肄业于浙江大学。中学时代开始集邮,致力于研究中国早期邮票,尤对大龙邮票研究精深。抗战期间迁居上海,开设国粹邮票公司,创办《国粹邮刊》。两度担任新光邮票会会刊主编。1949年赴香港,1957年移居台湾。因为当时只发现了一枚红印花小贰分绿色加盖票,无法确定其价值,甚至有人怀疑为化学变色,而陈志川以研究大龙邮票为主,因此就想把藏品转让。集邮家宋慧泉得知此事后,毅然决然将其买下。宋慧泉(1902-1968),山东乐岭人,抗日名将宋哲元的胞弟,名智元,字慧泉。自幼家贫,自学至初中水平,曾任河北税务总局局长。抗战期间,曾举办实业,并不成功。集邮成果颇丰。此后,集邮界确立了红印花小贰分绿色加盖票的珍品地位,并命名为“绿衣红娘”,致使陈志川后悔不已。自从探明“绿衣红娘”的真实来历后,集邮家们开始对这枚邮票心向往之。1944年,上海的集邮家王纪泽、郭植芳、宋醉陶、邵洵美都想一睹“绿衣红娘”的风采,于是邀请宋慧泉携珍邮来上海。据宋慧泉后人撰文回忆,在接风宴上,宋醉陶以若干万寿加盖改值的变体票和商埠邮票换走了“绿衣红娘”。宋醉陶(1903-1998),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字沅清,晚年定居于苏州。致力于万寿票的收藏与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粹邮刊》各期。邵洵美闻讯不禁长叹,在宋慧泉的送别宴上,邵洵美商请主人借此票赏玩数日。宋醉陶心想好事已成,就同意了。数日后,邵洵美请宋商让,宋不肯,又许以重金,仍不为所动。邵洵美爱票成痴,不惜再三恳求,并扬言强留不再归还。宋醉陶被其诚恳感动,又经亲友调解,只得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最后,邵洵美以比原交换价高出7倍的价格从宋醉陶处购得。末醉陶曾在《国粹邮刊》第38期发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文,表达自己对失去绿衣红娘的惋惜之情。邵洵美(1906--1968),浙江余姚人,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与人合作开办新月书店,主编《论语》等杂志。40年代前期热衷集邮,学藏并重,主要收集中国早期邮票,努力搜求未见著录并有集邮学研究价值之物,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集邮活动。“绿衣红娘”因当时为存世孤品,轰动邮坛。邵洵美爱惜心切,强聘夺爱,此事同样惊动邮坛,人们不免称奇。集邮家张包子俊在1944年9月《邮话》第33期撰文中称:“红印花绿加盖,为近年之新发现,故逐鹿者大有人在,今为文学家邵洵美君量珠聘去。是花娇产申江,惊人才貌,燕赵远游,风尘劳顿,今则名士美人,藏娇金屋,定将邮传佳话矣!”1948年5月下旬,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和上海新光邮票会联合在上海举办邮票展览会期间,邵洵美曾将“绿衣红娘”送展,一时成为报纸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
从此以后,“绿衣红娘”的名字开始在集邮圈口不胫而走,很快声名鹊起。1948年,又有一枚红印花绿色油墨加盖“小字贰分”邮票露面,其上同时印有黑色英文“Specimen”(样票)字样。此后到1963年间,又陆续发现了5枚。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知存世的这种珍稀票品只有区区9枚,全部为新票,其中包括一个举世无双的直双连。1981年,香港爱国人士孙禄芳先生向国家捐献了一批早期华邮珍品,其中红印花小字贰分绿色试盖样票带上纸边的直双连,堪称世界孤品,目前保存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孙先生的这一爱国之举,丰富了国家的收藏,获得了国家的褒奖。
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中,单枚“绿衣红娘”标价为24万元,直双连则难以估价。2004年12月7日,苏黎世亚洲在香港举办的秋季邮品拍卖会上,“绿衣红娘”现身,最终以345万港币的天价落槌,这一成交价同时也刷新了当时单枚华邮拍卖的世界纪录。近年各地邮票拍卖会此起彼伏,但始终不见“绿衣红娘”的芳踪。红印花是众所周知的华邮瑰宝,国之重器,其中珍品林立,百年来海内外的华邮集邮家热衷于红印花邮票研究,形成独特的“红学”,而“绿衣红娘”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成为红印花家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精品字画欣赏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