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书法文物与一段尘封的历史——刑徒砖的考古和解读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240次
学习汉隶哪家强?考古成果来帮忙。
广大书法爱好者都知道,汉代的书法作品尤其汉隶传世的最常见的是两大类——碑刻和简牍。过去练字的人多推崇石门十三品啦、曹全碑啦、张迁碑啦,现代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很多出土的简牍也被修复、拍照后印刷成册,用于临摹观赏十分方便。
曹全碑
今天在这里要介绍的,是一种有别于碑刻和简牍的“书法作品”,而且重点要说的也不是书法,而是它们背后的不为史书所载的历史问题,这就是洛阳郊区发现的刑徒砖。
从讳莫如深的收藏品到考古探索
刑徒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话说在光绪年间,洛阳一带就有人挖到了带字的汉朝古砖。清廷官员端方收藏了两百多块,并且在宣统元年(1909年)的时候将其中的一部分做了拓片造册出版,名为《陶斋藏砖记》(陶斋是端方的号)。
《陶斋藏砖记》内页
九年后,倒霉的端方在保路运动中被哗变的军队砍了脑袋。作为金石学家的他一直没有弄清楚这批砖究竟是哪里出土的,还误以为是河南孟津。1915年,著名的“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也收藏了刑徒砖,可是他同样不晓得这些神奇的砖出自何方,误以为是河南灵宝。
端方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古董商们的“忽悠”,以及考古学还未在中国出现。古董商牟利,往往会故意隐瞒文物的真实出处,好“垄断”资源。就拿甲骨文的发现来说,最开始古董商对于它们的出土地点同样讳莫如深,所以王懿荣、刘鹗等人研究了半天也不知道那些带字的“龙骨”是哪儿来的。
一直到建国后,刑徒砖的奥秘才被破解了。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郊区发现了一大片汉代墓地,并且采集到了与端方、罗振玉收藏的很相似的刻字砖。1964年,考古工作者正式对这些墓葬进行了发掘,不仅解决了刑徒砖的来源问题,还揭开了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碎片。
刑徒墓地的情况
刑徒这个词,在今天早已不用了,但是在汉代的时候属于常用的词汇。刑徒的来源很多,犯罪的百姓、官员或者受到连累的家人、亲戚都可能成为刑徒。对于朝廷来说,刑徒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资源。
这个现象在西汉初还不明显,比如汉惠帝时修建长安城城墙,采用的是征发徭役的形式。但是到了汉景帝之后,刑徒在大型工程中的作用就愈来愈大了。史书记载,汉宣帝“五凤元年夏,赦徒作杜陵者”,恰恰说明当时有刑徒在为汉宣帝修陵。事实上,汉文帝之后,每个皇帝在大型工程里都会用到刑徒。
说回到洛阳的这些墓葬,这个墓地位于东汉洛阳城南2.5公里处的一片高地上,附近还有灵台、太学遗址。考古工作者用洛阳铲一类的钻探工具对这里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发现墓地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而后对其中的两千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发掘。
1964年的这次考古,总共发掘了522座墓。可能跟大家在纪录片当中看到的带着壁画或者随葬丰富器物的汉墓不同,这五百多座墓无一例外,都十分的“寒碜”。用考古的术语说,属于“竖穴土坑墓”,说白了就是在地上挖个长方形的土坑而已,没有那些高级的墓道、侧室等设施。
墓地发掘现场
更过分的是,这些墓坑的尺寸还很小,长1.8~2.3米,宽度仅为0.4~0.5米。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宽度,稍微壮一点的直接躺进去都嫌窄,作为墓葬未免太局促了些。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这些墓葬里普遍用了棺木,因为有残留的板灰和铁棺钉为证。当然,也都是一些薄皮小棺,否则压根就放不进去的。
刑徒墓地的布局
跟墓坑的狭窄类似,整片墓地的布局也充分体现出了“寸土寸金”的原则,从图上可以看出来,这些墓排列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空地很少。看来,在东汉时期,洛阳不仅居大不易,埋也大不易啊。
在这五百多座墓葬里,一共出土了820多块刻字的砖,通过解读上面的文可知,这些墓里埋葬的正是东汉将作大匠管辖下的刑徒们。将作大匠来自于秦时的少府一职,到了西汉时更名为将作大匠,主要职责就是宫室、陵墓和其他重要建筑的营造。毕竟是干工程的,需要用很多的劳动力,所以刑徒这种除了衣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成本的人群就成了首选。
刑徒砖拓片
而且还有一点较为意外的,通过人骨鉴定,考古学家发现在刑徒墓地当中虽然绝大多数为男性,但是竟然还有7名女性。女囚在古代其实也不罕见,大概由于将作大匠的活儿都是重体力活,所以分配在这里的更多的是男性,而女性囚徒会派往别的地方劳作吧。
那么,在这些出土的刑徒砖上,又记载着什么信息?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我们后面接着说。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精品字画欣赏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