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才子王涣之与书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0-11 浏览:284次

今年,是常山县建县1800年。1800年来,肥沃的三衢大地上,滋养了大批文人墨客、乡贤才俊,孕育出大量名胜民俗、历史传说,描绘了一幅幅绚烂夺目的人文画卷。
今天,“常山发布”微信公众号“纪念常山建县1800年”专栏推出《常山才子王涣之与书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一文。该文以米芾的诗文书帖为据,分析和梳理了王涣之与米芾间“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情谊。
王涣之(1060-1124)
字彦舟,常山县芙蓉(现芳村镇)章舍人,王介第四子,北宋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甲科。曾任杭州教授、上颖知县,升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授宝文阁直学士,后因病调至安徽亳州,任明道宫提举。宣和六年(1124)病故,终年65岁。涣之生性淡泊,恬于仕进,常言:“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米芾(1051-1107)
原名米黻,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是“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载:“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王涣之与米芾同朝为官,志趣相投,彼此间有着亲密的交情往来。
现以米芾的诗文书帖为据,对二人的关系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寻晋帖奇石,渐成至交
北宋元丰二年(1079),20岁的王涣之荣登进士榜,先后在杭州、越州等地任职。
而此时年长王涣之9岁的米芾,已是颇有知名度的书画家了,并与当时达人显贵多有交往。元丰五年(1082),米芾结识了苏轼,相互赠送书帖画卷(易苏民《三苏年谱汇证》有载);另据米芾《宝晋英光集》自述:“盖仆元丰六年(1083),赴希道金陵从事之辟,会公(王安石)谪居,始识公于钟山。”其间,王安石对米芾的书法造诣大为褒奖。
从现存史料来看,王涣之与米芾结识,书帖和奇石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自元丰五年(1082)起,米芾开始留心寻访晋人法帖,两年后,即从收藏家那里换得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元祐元年(1086)开始撰写《宝章待访录》,当年八月成书。该书之《王右军书家谱》云:“右在山阴县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米芾把王涣之帮助寻帖的事写入《宝章待访录》中,可见,在元祐元年之前,王涣之同米芾已经结识,且关系密切,曾经为米芾寻找王羲之书帖提供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常山石
米芾《书史》还记载了一件趣事:“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竟日未出,此帖(谢安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褾,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祥古玉轴,余寻掣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一坐大笑。”说是元祐初年米芾与王涣之相约,到驸马都尉李玮家鉴赏书画,两人看了一整天都不愿出来。其中,米芾见无价之宝——“谢安帖”装裱破损,未经主人同意,竟然便与王涣之将它拆卸,重新裱糊了,事后还开怀大笑,引为乐事。米芾爱石成癖,若遇奇石则称“兄”,跪地膜拜,很是痴癫,因而人称“米颠”。而宋代时,常山“巧石”名扬天下,还受到了宋徽宗赵佶的极力推崇。据庄绰《鸡肋编》记载:宋徽宗“始爱灵璧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后又撅于衢州之常山县,其石皆峰岩清润,可置几案,号为‘巧石’”。作为狂热的奇石爱好者,米芾肯定不会错过常山“巧石”。王涣之是常山人,米芾极有可能通过他收集常山巧石。这在米芾的诗《送王涣之彦舟》中可以得到印证:“……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米芾在这首送别诗中提及两人性格爱好颇为相仿,还专门提及自己“爱泉石”、相逢相遇等,可以想象,两人以奇石为媒介,情意渐深,也是非常自然的。
书传世美帖,畅叙心迹
米芾所撰的《宝晋英光集》卷三《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诗云:“我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我识翰长(蔡京)自布衣,论文写字不相非……”米芾在该诗帖中,把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和交友情况等和盘告诉王涣之,表明了他对王涣之的坦诚和信任。据曹宝麟先生《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一文考证,该诗帖书于元祐二年(1087)。可见,王涣之同米芾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在元祐二年已经相当稳固。

《送王涣之彦舟》
米芾书写的《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或称为“天下第八行书”,墨迹绢本,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米芾在上面共书自作诗八首,其中压轴一首即为《送王涣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这中间,又有一个故事,“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此卷经宋代湖州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1088)九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诗八首,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蜀素帖》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与《送王涣之彦舟》两首诗,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字里行间洋溢着米芾对王涣之的真切感情。可见,王涣之同米芾之间,至元祐初年已经情同手足。
寄诗文书札,情谊醇浓
王涣之、米芾之间的朋友情谊,自始至终有增无减,可惜王涣之的书稿尽失,许多细节详情无从查证。然而,他们彼此的相互关心和扶持,在米芾寄给王涣之和他人的诗文书札中可见一斑。
王涣之与米芾,两人一直有不间断的诗文唱和交流。据米芾《宝晋英光集》载,米芾致王涣之的诗文除了上述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和《送王涣之彦舟》以外,还有三首,分别为《将行戏呈彦楚彦昭彦舟》《和王彦舟》《呈王彦舟》,诗中着重体现了友人间探讨人生、理想、志趣等。如《呈王彦舟》:“吏日虽云冗,逢休乐有余。山林三面胜,图史一斋虚。炼药惊衰早,逢人话索居。倾囊收剡楮,待着鹿门书。”该诗描述了米芾忙里偷闲、自得其乐挥洒书毫的情景。
米芾提及王涣之的书札字帖则更多,这里筛选几幅,略加说明。
《宠临帖》:为米芾致关景仁书札,作于元祐七年(1092)七月。书札云:“昨日特承宠临,属王氏兄弟饭,遂阻于门迎。”据此帖内容及相关史料记载,帖中的“王氏兄弟”系王汉之、王涣之两兄弟。由此可知,至元祐七年七月,王涣之同米芾一直保持亲密往来。
《私居帖》:为米芾致张恕书札,作于崇宁二年(1103)腊月。书札云:“彦舟去后,不闻左右动静,乡(向)风永怀,不能已已。”这里的“彦舟去后”是指王涣之因党争解职,从知广州改知舒州。书此帖时米芾在润州,彦舟犹在舒州。可见,在王涣之被解职以及改知舒州期间,米芾一直对他挂念在心。

《雨应帖》
《雨应帖》:为米芾致江通书札,时间不详。书札云:“芾顿首。雨应,想佳快。彦舟桶炉遂相赠,吾友炉何不至也?思企思企。芾顿首。济道老兄。”帖中提到,因为天气湿冷,王涣之特地赠送米芾桶炉,用以祛湿防寒。这是好友之间关心照顾、体贴入微的一个侧面证明。米芾感动至深,于是在信札中向好友提及炫耀。
《广帅帖》:为米芾致王涣之书札,作于大观元年(1107)之初。书札云:“大观廿五日瑞墨斋告(假)中,芾皇恐顿首上启,广帅内阁侍郎台坐。递中拜教,审神相岂弟,台候万福。芾衰老,十日九假,旦夕丐襄阳,足为画绣。我公久淹外,谁肯引手?盖科名物望,高来则无着处。可依元度乞越,自安佳也。老友无隐,不备。芾顿首再拜。”王涣之自崇宁初(1103)被贬,至此已历多年,自感衰老的米芾,仍然牵挂着王涣之“久淹外,谁肯引手”,同时安慰老友,建议向上乞求告老还乡,安度岁月,可谓是关怀备至。

《经略帖》
《经略帖》:为米芾致王涣之书札,作于大观元年(1107)六月。书札云:“芾顿首再拜。经略内阁侍郎台坐。夏序烦燠,恭惟神明相佑,台候动止万福。不审几日入部?南华韶石必闻疑韵,杜甫叫者公亲见之,殊为奇胜。颖叔长篇,叙峤外胜概,真可乐也。何为参侍?珍重珍重!芾。”由此帖可知,王涣之摘录了蒋之奇(颖叔)刻在岭峤的诗文,寄送给米芾;米芾则依旧牵挂着王涣之的命运走向,期盼皇上诏书早日下达。米芾在临终前,依然与王涣之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信息交流。两人关系之密切,显而易见。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王涣之与米芾之间真诚坦荡、朴实无华的朋友情谊,充满了文人雅士的书卷气息,清香悠远,绵延久长,真是令人心生向往。
来源:《一本书读懂常山人文》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精品字画欣赏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