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印章,乾隆,宋徽宗经典代表,值得一提!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09-26 浏览:798次

要说到书法印章,不得不提一个人,那便是被电视剧挖光所有隐私的乾隆皇帝。乾隆爱书法,估计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敢说不,只是乾隆是个不折不扣的点赞狂魔——盖章精。
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有500多个。但综合《宝典福书》和《圆音寿耋》等统计的话至少有1800枚!平均12天就要刻一个章子。凡他看过的,都要盖个章,而且要盖个大章。凡他喜欢的,更要盖无数个章。
此话怎么说?咱先来看看好好的《中秋帖》,3行字,哐当、哐当地被盖了80多个章。

赵孟頫的《人骑图卷》,遇到乾隆之前,

北方文化馆
遇到乾隆之后的《人骑图卷》。

北方文化馆
再来看看怀素的草书《苦笋帖》,短短的14个字,光是原绢本上的红章子就比字数还多了。不用怀疑,这事只有咱乾隆爷能干得出。
北方文化馆
根据不精确统计,三希之首《快雪时晴帖》上就被乾隆他老人家题了六七十处,盖了172枚印章,要不是当时他家最有钱最有势,放那年代都不知道要挨多少板子了,就算是今天,敢这样做的,分分钟也被定个“毁坏文物”罪。
以上均是书法印章的错误示范,大家看看就好,千万别学。要不是墨黑能压住朱红,或许今天我们就无缘再睹这些书法墨宝的真面目了。
2
下面我们再看看堪称被政治耽误了的艺术家宋徽宗是如何盖章子的。
宋徽宗是极爱惜书画的,因此发明了中国书画最经典的装裱叫“宣和装”,天头用绫,前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连画心本身共五段。此外,还按一定格式加盖收藏印章。
北方文化馆
赵佶皇帝的印章不多,统揽历史资料发现他在书画上留下的印章共有13种,但其中常见的只有7种。这七种印章被称为“宣和七玺”,小的印章如“宣和”“政和”,只有1厘米宽2厘米长,最大的印章是“内府图书之印”,但也不过7厘米见方。
北方文化馆
赵佶盖章极其讲究,他的宣和七玺,每一方都必须盖在固定位置。他总是小心翼翼避开字画笔触,决不任性四处乱盖。
但很多时候,古人的字都是贴着边缘写的,赵佶为了盖一个章子,不惜接上半寸纸条再钤印,一点都不会碰到字,更别说直接盖字上去了。
北方文化馆
杜牧的《张好好诗》,宋徽宗为了盖章特地接上一段。然而,这样做也为乾隆提供了更多的盖章地方,他的章子还是异常嚣张。
如果碰上喜欢的书画,心血来潮想题字,也是会老老实实接上一段,然后再用瘦金体题字,绝对绝对不会做出伤害原字半分的事来。然而再怎么小心翼翼,还是逃不过乾隆爷的魔掌。
▲李白《上阳台帖》题跋部分
3
说了这么多,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自己写的字要如何盖章呢?其实还未有官方标注,只是一个约定俗称的,大家都如此做了,也就成规矩了。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但是到了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就变成了上述故事中的“锦上添花”的效果,使用得当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因此,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种类先了解一下

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印章有名号章和闲章和鉴藏章三大类。
名号章
名号章,又叫名号印、姓名印,题款用章,以表明作者。
古人的姓名除了“姓名”,还有“字”,还有自己号称的“号”,所以名号章也分别对应“姓名章”、“字章”和“别号章”。其中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连名带姓的叫姓名章,只刻名的叫名章。这也是因为古人讲究礼仪的体现: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
▲邓石如《楷书长庆集册》局部
朱文“名章”和白文“字章”
另外,古人凡事讲究对称美,有阴必有阳。因此题款用章,一盖盖两个章。以一名章一字章为正,如无字章则把姓和名分刻成两方章为一对。而且盖的这两个章也是有讲究的,也分阴阳。朱文(阳文)在上,白文(阴文)在下。(文字刻成凸状的称为“阳文”,用印泥钤盖后呈红色,称“朱文”;印文刻成凹状的称为“阴文”,钤盖出来后为红底白字,称“白文”。)
这是因为阴阳的传统本就是“上”为阳,“下”为阴,而且白文大面积为红色,比较厚重,厚重的放下面可以压制住整副书画的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邓石如《篆书心经四条屏》局部
白文“名章”和朱文“字章”
如上图,小典翻了一些书法作品,也有白文在上,朱文在下的,如果有朋友有更好的参考资料,记得告诉小典哦。
另外名号章的形状最好选方形的。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所以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名号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落款正下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但是,在落款正下方盖一个姓名章也是很常见的,完全没有问题。
▲赵孟頫行书《秋兴赋》局部
钤印只有“姓名章”——“赵氏子昂”
闲章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拦边章”、“拦腰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一枚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还是篆刻家和书画家水平高低的无声自我展现。故有“闲章不闲”、“闲章玩味”之说。所以很多人都在闲章上下了不少功夫。市面上非定制类的印章也大多为闲章。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乾隆的部分钤印
鉴藏章
鉴藏章其实也算做闲章的一种,但是比较有代表性,是鉴赏收藏者用章。开篇的二位皇帝就很好地给大家示范了鉴藏章的正确与错误的使用方法。
乾隆的章子中大多数属于这类,以供他一高兴就各种盖,最出名的故事当属《富春山居图》,乾隆在伪作上写满盖满后又收到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不知道是为了掩饰自己鉴赏失误还是真的鉴赏不出,真品被雪藏,逃过了被盖满章之劫。被后世笑称《富春山居图》得以保存首先要感谢乾隆的不宠之恩。
最早的书画鉴藏章是在唐代。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收藏钟繇、张芝、王羲之等人的书画作品几百卷,装帧为卷帙,他请虞世南、褚遂良等书画家鉴别真伪,然后以“贞观”印钤盖中缝,作为识别标记。后来还有“贞观”、“集贤印”、“翰林之印”等。(这里表达了小典找不到相关钤印图片之遗憾。)
北方文化馆
▲王羲之《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北方文化馆
▲右上角黑色钤印为“集贤院御书印”半印
皇帝带头,群臣动手,私人鉴藏印也大量涌现,五代及宋,承前启后,鉴藏印更多。两宋以宋徽宗、宋高宗最为著名。清朝就更不用提谁比较出风头了。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精品字画欣赏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